完善系统化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各学院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统筹推进体育工作。建立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将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及竞赛成绩、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数据等作为学院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数据、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及竞赛成绩等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内容。
推动一体化课程内外建设。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不少于15门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保证体育课程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建设体育通识课程、体育慕课和体育双语课程等特色性创新课程。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开发手机软件实现教师指导锻炼和学生自主锻炼相结合。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学生体育社团培养学生体育特长,定期开展课外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构建信息化体育教学体系。加强体质健康测试实验室、体质健康大数据实验室和体适能与运动康复实验室平台建设,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和学生可预约体质测试信息化平台,每年组织各年级所有学生统一开展一次体质测试。建立高水平运动队信息化管理系统,记录高、精、尖运动队伍详细情况和高水平运动成绩,带动学校竞赛体育水平的提高。
强化目标化体质健康指导。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形成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利用大数据科学分析、研判、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教育部2017年9月8日
特别声明: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