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校长熊思东:研究生教育应服务需求提高质量
发布日期:2016-07-05 阅读次数:

 

 调整结构是综改的第一步

 研究生教育改革应围绕八个字,“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提高研究生质量,必须以需求为基础谈质量,一方面研究生培养要靠课程推动,另一方面要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来推动。课程对于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前者而言,课程主要是靠原创性的引导;对于后者而言,主要通过行业的规范。

 2015年是苏大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年。针对研究生的课程改革,苏大主要着力于两点:一方面给研究生多开宽口径、根基性、引导性的课程,摒弃只增加学分而不增加学术营养的课程;另一方面,给导师们开设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激发他们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授课。

 与此同时,该校导师队伍也在调整——从过去过分强调学术型师资的引进,到如今灵活地组建既有理论修养水平高,又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师资队伍。

 研究生教育应重视入口和出口

 研究生改革的第一关是进行招生制度的改革,应该在招生环节尊重教师的选择、学科的特点。在熊思东看来,导师是一个集体名词,而不是单一的名词,并不是说招某个学生由某位教师单独决定,而是说导师是一个指导小组,要发挥它集体决策的作用。怎样以能力测试代替试卷测试,怎样以综合学业测试代替单科测试,怎样以导师的个性化选择代替简单的、大而统的方式,这些改革的探索都需要紧锣密鼓地进行。

 苏大对于学生延迟毕业,首创了毕业答辩与学位答辩分离。过去学生毕业通常只有一场答辩。苏大允许学生在现有水平达不到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下,先通过毕业答辩拿到博士毕业证去就业,同时学校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回到学校,达到获取学位的学业水平,完成学位答辩。实行了毕业答辩与学位答辩分离,虽然过去在第一时间授予学位者从99%降到现在的50%,最终拿到学位者占80%~90%。

 学校该帮助导师做好第一责任人

 2010年11月由苏大在全国首创导师学院,现已成为“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修培训中心”,成立至今参训导师已达千余名。导师学院的成立是对导师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培训,让导师不仅仅自己有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把自己的知识、方法教给学生。

 导师学院并不是具体教导师怎么上好一门课程,而是发现、讨论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问题,让导师们从中感悟到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从而把有效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成功课堂的基本要素教给老师。

 在着力推动导师培训由“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型的同时,该校还进行了导师聘任资格和上岗分离的改革,不是所有的博导都可以招生,上岗须一年一考核,全面评价通过了才能获得招生资格。

 苏大还成立了有关研究生教育的督查和指导委员会,专门监督课堂教育和研究培养过程,委员会督查问题、给予指导。学校成立了研究生事务联席会,研究生代表收集提案,同教师共同解决问题。

 小班教学须改善文化生态

 研究生教育中的大小课应该分类分析。一些课程,特别是大师级人物的课程,为了让更多的研究生聆听而采用大班课堂,未必不是很好的教学形式。以体验式、研讨式为主打的小班课改,则是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精准化教育的方向——个性化即针对不同学生组织小班,精准化即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设定课堂。

——中国科学报2016年3月31

 

    特别声明: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