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走研究型大学新路
发布日期:2011-12-07 阅读次数:

 

  10月15日,北京交通大学举行了115周年校庆庆典大会,千余名校友重返母校,与昔日师长、同窗欢聚一堂。校长宁滨在讲话中提到了到2015年,学校发展的核心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总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优势特色学科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办学目标。

  宁滨是北交大自己培养的毕业生,从学生到教授再到校长,宁滨将他30多年的人生行旅与北交大的发展重合到了一起。他见证、参与,继而领导了学校的一系列发展变革,形成了自己的治学治校理念。在接受《科学新闻》记者采访时,他针对学校的发展状况及治校思路侃侃而谈,作为信息与交通控制工程专家,他也首次向媒体就“7·23”事件发表观点。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严谨治学

  《科学新闻》:作为“老交大”人,在你看来,北交大自建校至今,最宝贵的精神传统是什么?在新世纪的今天,北交大如何继续发扬自己优良的精神传统?

  宁滨:我作为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结束了3年的知青插队生活,从跨进北京交通大学的校门那天起,就与学校紧密相连。是交大这块沃土滋养了我。30多年来,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与我息息相关;这里的一人一事,与我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北交大人”,我深刻体会到:北京交通大学在百十年发展历史中不仅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而且积累培育出丰厚的精神特质。

  前身为清政府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的北京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它诞生于民族屈辱抗争的路权运动之中,因“无管理则铁路不能久”的共识而创建。支撑学校115年办学的是北京交大特有的文化精神。

  首先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优良传统。在过去,是读书不忘忧国,振兴中华铁路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路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就是感恩社会,服务国家,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

  其次是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文化品格。历经百十春秋,跨越三个世纪,北交大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变的是学校认真办学,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传统。

  因为严谨,我们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术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屡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获得殊荣。因为求实,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名列全国和北京高校前茅,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厚,业务能力强,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如今,北交大培养的十余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活跃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科学新闻》:作为一所交通大学,在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方面,北交大最突出的特色和贡献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宁滨:作为一所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特色型国家重点大学,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紧紧抓住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的发展特点,紧紧抓住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也为交大自身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轨道交通领域,2002年以来学校共承担轨道交通类项目近5000项,总经费20多亿元,约占学校总经费的77%,获得铁路科技奖79项,在原铁路行业高校中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

  由学校自主研发的基于通信的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已在北京亦庄线、昌平线成功开通。该系统不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实现了中国几代信号人的梦想,而且标志着我国攻克了信号核心技术,成为继德国、法国、加拿大之后,第四个成功掌握该项核心技术并成功开通应用的国家。

  北京交通大学在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青藏高原铁路、六次大提速、重载运输、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建设中,都凝结着北交大人的智慧与汗水。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立足北京,服务区域发展的实力也显著增强。2002年以来共承担服务北京的科技项目547项,总经费3亿多元,其中“十一五”期间的经费为2.5亿元,41项成果获北京市科技奖,主持完成的“BJTU IPv6无线/移动路由器”获2005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低温大直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获北京市首届(2009年)发明专利奖二等奖。

  由简水生院士领衔主抓的全光网络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次在国际上建立了基于光路交换的四节点10Gb/s1200公里双向自愈演示系统;研制出具有领先水平的掺镱及掺铒光纤;建立了16*10Gb/s3000公里无电中继的全光长距离传输系统。在徐叙镕院士领衔下,发光与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固体阴极射线发光,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首次提出并实现将主要电子加速过程与发光层分离出来的分层优化方案,亮度显著提高;制备出面积13X13cm,分辨率2.3线/毫米的单色显示矩阵屏,该项成果应邀参加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果展。

  参与奥运直接相关项目40余项。奥运科技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授予我校“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从支撑到引领,积极开展相关学科研究

  《科学新闻》:自你工作以来,很早就开始在学校的管理岗位任职,2008年您又开始任校长,在您的任上,您对自己和交大的希望是什么?您为自己和交大的所定的目标是什么?

  宁滨: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等规划纲要,我们学校积极适应国家、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实际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研究制定了学校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总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优势特色学科冲击世界一流水平,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为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实现“345目标”,确保“三个突破”,实现“四个提升”,达到“五个前列”。

确保“三个突破”。在国家高水平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团队、国家级高水平科技成果奖项等三方面实现突破。

实现“四个提升”。一是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提升;三是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四是教职工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明显提升。

达到“五个前列”。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五个方面主要指标位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科学新闻》:2008年末,中央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决定投入资金4万亿人民币,在此数字里面,铁路建设占有相当的比重,这对北京交通大学来讲意味着什么?是机遇还是挑战?北京交通大学有何计划应对?

  宁滨: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的正处于一个黄金机遇期。2009年12月1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工况最复杂、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创造了350公里隧道会车、350公里两列重联、双弓受流等新纪录。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北京交通大学将在学风建设与学术影响、科研组织与管理、平台建设与服务、人才培养与团队构建、学术评价与成果培育、产学研合作与转化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具体做法可以用“5个加强”来概括:加强学风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管理完善政策。

  北京交通大学制定了详细的改革计划措施。涉及到六项重大计划和工程,以及五项改革试点工作。

  六项重大计划和工程包括: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技能力提升计划、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高端人才引育工程、师资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平谷新区建设工程。

  五项改革试点包括: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用人机制改革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试点、评估评价机制改革试点。

  《科学新闻》: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件发生后,人们对高铁的安全性乃至我国“高铁模式”产生质疑,对此你怎么看?

  宁滨:这是个沉重的话题,“7·23”事故以后,这是我第一次对媒体公开发表对此问题看法。这段时间我拒绝了媒体对我的采访,因为无论是我作为与铁路行业密切相关的一所大学的校长,还是我作为一个铁路行车控制方面的学者,我认为我们都需要时间来认真思考和反思。

  我在这个学校工作30多年了,一直在从事铁路行车控制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这些年我参与了国内铁路的六次大提速、客运专线和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包括上海磁悬浮这些重大项目,一开始是参与者,后来是一些项目的负责人,同时我也在所从事的领域和国际上相关的大学、高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与专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见证、参与了我国轨道交通近年来的发展,并与之结下深厚的感情。

  客观地讲,我国这些年轨道交通的发展,特别是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而且是经过这个行业的上百万从业者的努力,才得到这么一个局面,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高铁,应该说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影响,用较短的时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得到国外同行的肯定,我所接触这个领域的世界顶级专家,对我们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均表示赞赏。当然,对此,国际上也有不同的声音,我认为这不足为奇。

  “7·23”事故对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冲击,发生这样的事故,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感痛心,必须查清事故的原因,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同时,事故应引起我们每一位学者的反思和深思。

  首先我认为,高铁取得的成就不能否定,发展高铁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国情需要发展高铁。这一点应该坚持。但同时必须对我国高铁是否发展过快进行反思、进行梳理,进行调整,这也是完全有必要的。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集现代高新技术为一体的一个复杂巨系统,对这样一个复杂巨系统的掌握,无论是制造、运用、维护都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来支撑。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发展快,经验不足,也可能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缺乏足够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安全认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人员的进一步培训,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事故过后,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应该全面认真的反思,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安全认证制度的完善和规范,管理方面的加强,人员培训方面的加强,才能使高铁在付出这样一次沉重的代价后发展得更科学,更加有序。

  挖掘学生潜能,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科学新闻》: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以信息和交通为特色的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何独到的理念和定位?学校更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是包括人文修养在内的基本素质?

  宁滨:北京交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

  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北京交大从一创建,就有着“求实学、务实业”的务实态度和“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并最终凝聚为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办学传统,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多年积累建设了基于研究的课程教学体系,200余门专业主干课实施小班授课和研究性教学,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学校通过设立思源班等特色班、轨道交通复合型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实施“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加强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近5年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及国家精品课程等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等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生学科和科技竞赛获国家级及国际奖项由40项增加到311项,增长了6.7倍。连续四次进入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和公共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为学生开设文化素质课程200余门。创办的“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大师面对面”等均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学生艺术团成为学校一张名片,在首都和全国历次高校比赛中获得19个一等奖,并应邀赴台湾、欧洲、非洲等地演出。高水平运动队在全国各类大学生比赛中共获得56项(次)冠军,区域性世界大学生冠军12项,全国专业分站赛冠军5项。

  《科学新闻》:你如何看待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特长之间的关系?

  宁滨: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活动的崇高理想。在个体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也要发展其健康个性和特长。

我们的责任就是将学生内在的潜能挖掘出来,并为他们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科学的基础上,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为人类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握紧接力棒,努力做一位有政治头脑的教育家

  《科学新闻》:在你看来,一位好的大学校长应具备哪些素质?

  宁滨:我做了大概十年的副校长,做大学校长今年是第四年,虽说我是偶然走上大学行政管理岗位的,但我的确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到底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我觉得当大学校长首先要有一种胸怀,要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大爱,对学生和校友的爱,心中时刻想着教职工,有容纳各种优秀人才的雅量,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其次我觉得校长要有战略眼光,能把握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正确分析国家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三我觉的就是责任,时刻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这个岗位上对责任二字体会很深,我常有如履薄冰之感,深怕因为自己的失误,使学校失去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我认为,北京交通大学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是我们过去一代又一代的校领导,一代又一代的教职工认真履责,长年积累的结果,所以北京交通大学才有今天这样一个好的发展基础,才使得现在有可能提出向世界一流迈进的目标,那么对于我这一任来讲,我觉得我有责任紧握接力棒,能够抓住我这一任的所有机遇,使学校的发展上一个台阶。最后一点,就是作为校长,要有一个好的体魄,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当校长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不行,校长是高强度体力劳动和高强度脑力劳动的结合。因为学校处在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既需要你去思考一些问题,也需要你去努力落实学校的既定方针和策略,更需要你代表学校出现在许多场合,你在哪里,北京交大的名字就在那里。没有休息日是很正常的。所以我觉得胸怀、眼光、责任、体魄,是校长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来讲,要有意识的面对自己,使自己不断提高修养,向着成为一个教育家的方向努力。国家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政治家和教育家,我自己觉得就我来讲,可能更多的是努力做一个教育家,做一个有政治头脑的教育家,我把这个作为我自己努力的方向。我觉得我离这样一个目标还差得很远。但是我希望通过不断注重学习、注重和同事们的交流包括和国际同行、国内同行的交流,来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我觉得校长这一岗位对我来说是有挑战性的,十多年来,我在这个岗位上也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尽管很累,但也深感充实。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深广的根源与坚定而长久的努力,镇定沉着、稳扎稳打,有一番功夫自然会有一番效果。北京交通大学将会把握机遇,在服务国家及行业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发展新路。我的责任和义务是:牢牢握紧接力棒,不让机遇从我的手里丢掉,与全校教职员工携起手来,乘势而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