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9期发表我校党委书记曹国永署名文章:《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全文刊载如下: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加大综合改革力度
试点学院综合改革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平台。2011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7所试点学院之一。学校对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工作高度重视,不仅将其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试点项目,而且作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经广泛深入调研,我们明确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要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其中教与学的改革是重点和关键,重要配套改革是基础和条件。3年来,我们在试点学院实施了学生招录选拔机制改革、新书院式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聘任考核薪酬制度改革以及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试点,为构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改革招录选拔机制,奠定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学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前提。探索科学有效的学生选拔机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试点学院在改革和完善学生招录选拔方式方面,按照“分类考核、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原则,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的学生。基本思路是明确经济管理类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特征,通过设计和应用科学的测试工具,选拔经济管理类专业真正具有潜质的学生。
1.明确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素质特征
借鉴现代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相关研究分析方法,根据学科特点以及通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优秀大学生在校活动的分析测评,我们发现,学生在校活动根据不同性质主要可以分为知识学习、论文撰写、社会活动三类。由此,我们将经管类学生的素质要求分解为三个方面:知识学习能力、思维写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三个方面。
知识学习能力。根据知识体系差别,将经管专业所学知识分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类。经济学知识的特点是体系性强、需要学习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概念和原理,要求应用一定的数学、图形工具分析问题;而相比较而言,管理学知识的体系性稍弱,概念之间的离散度较高,但要求具备较高的情商。据此,将知识学习能力分解为经济学知识的学习能力、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两个子维度。
思维写作能力。重点是学术性论文的撰写,通过对论文写作过程的分析,将论文撰写能力分解为理论应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表工具应用能力四个子维度。
社会活动能力。由于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活动能力不仅构成经管类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走向社会的职业发展表现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现行的高考制度对知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写作能力有较深入的考核检测的话,对于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考量则几乎没有触及。鉴此,我们将社会活动能力具体分解为观察和理解他人能力、影响他人思想感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控制个人负面情绪能力等若干子维度。
2.设计完善合理的考核方式、内容和程序
针对知识学习能力,设计快速学习能力测验环节。即分别从比较经典的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中选取内容相对独立的一定章节,让考生独立、快速地阅读学习,然后完成指定的习题。根据习题完成情况给学生打分。
针对思维写作能力,设计“典型论文复制”的测评方法。即首先选取一篇规范性较高,包含数据、图表,且涉及的概念理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的论文;然后向考生提供撰写论文中涉及的概念、原理以及形成论文结论所需要的基础数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撰写一篇与前述论文主题相同的论文。对学生完成的论文从数据分析能力、图表工具应用能力、理论应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四个子维度进行评价。
对于社会活动能力的测评,主要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与自我能力展示的方法。这项考核要求学生就给定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统一的解决问题方案。在自我能力展示环节,要求学生对自我和他人进行评价,考核的重点在于考生回答的内容和态度,能否清醒地认识他人和自己的差别。最终根据考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对其社会活动能力的各个维度打分,再将每名考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分数加权平均,得出其社会活动能力考核的总分。
试点学院对新的学生选拔体制的探索,就现阶段而言,重点是探索一套能够弥补高考制度在选拔经济管理类学生方面不足的选拔办法;就长期而言,目标是全面探索适合于各类不同专业学生选拔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以弥补现行高考制度单纯以高考分数高低选拔学生的不足和弊端。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促进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大学与高中间的关系从单纯的选拔转变为共生,建立起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北京交通大学从2011年开始,全面开展了针对试点学院的自主招录和选拔的实践探索。此外,在人才的早期发现、跟踪培养等方面,试点学院通过开展优秀高中生夏令营等活动,积极探索与中学相衔接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2013年,全国29个省(区、市)的200多所重点中学参与其中。以上招录选拔机制改革,有效地吸引并选拔了一批优质生源。2011年自主招录与选拔约有300多名考生报考经济管理类专业,报名审核符合标准的约有200名左右;2013年网上报名近1000名,在大幅度提高报名审核标准的基础上,260名考生达到审核要求,生源整体层次进一步提高。跟踪调查表明,2012年自主招录选拔试点录取的41名本科生,学习成绩总体优秀,并表现出较高的基础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多数已经成为学生团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书院制最初的培养理念是通过学业导师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我们将构建“新书院式”培养模式作为试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其特点是以相对集中的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环境和信息网络环境的建设为载体,以团队式学习(教学、科研和实践)和管理为组织构架,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为基础,将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实施全程双导师制(德育导师和学业导师)的新型培养模式。
组建学生和教师团队,实行全程双导师制。组建学生学业团队,打通年级和专业界线,按照每个团队包含6-8名本科生的规模组建,以导师为核心,逐步形成本、硕、博相互融合的新型学生学业团队。促使本科生较早地进入以导师为中心的学生团队中,对本科生学习规划、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组建德育导师团队,加强对学生的精细化、个性化指导,推进学生深度辅导工作。同时注重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会、学生公寓自律会和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德育导师团队着重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德育水平普遍得以提升。组建学业导师团队。每个学业导师团队负责指导若干个学生团队,在课程教学、学术研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指导论文等培养环节上,实现学业导师团队对学生团队的联合培养与指导。学业导师团队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与思维能力,把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团队的学习与生活中。通过制定《试点学院学生学业团队组建、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试点学院学业导师配备办法》等规范性管理办法,试点学院已构建150余个学习团队,完成了2011级、2012级789名本科学生的学业导师配备工作。目前,全院所有的专职教师全部担任学业导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育导师与学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形成了本、硕、博贯通,学生自主学习、集体研讨、导师指导相结合,德育素养、学业水平、社会认识能力增强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培养机制。
倡导自我管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研究性课程训练、沙盘模拟、证券模拟、商业谈判比赛、学术论文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学生科研团队。学院在导师指导、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合作精神与综合学习的能力。
开展新书院规划建设,营造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家园。在“新书院”环境建设中,坚持物理环境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强整体规划设计,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精神家园,营造具有深厚经管文化底蕴的“新书院”。
开展“新书院”物理环境建设,使学院的学生在相对集中和固定的住宿区与教室生活学习。目前学校克服困难,优先满足试点学院学生集中住宿,现集中住宿的学生已占全院本科生的75%。推进新书院信息网络环境建设,设计完成学生网络交流与支持平台建设方案,通过该网络平台试点学院,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交流及导师网上辅导与预约咨询服务。学院还在学生集中住宿的公寓内试行功能区建设,目前设置了阅览区、讨论室、开放讨论区等功能区。这些功能区的设立为学生团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和讨论场所。
新书院制使学生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参与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大大提高。以2011级本科生为例,自组建学业团队以来,2011级学生课程优良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学生自主组建的科研团队也显著地提升了学习研究热情,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作品大赛参与度大大提高,且获得了优异成绩,创近年来参与人数与成绩之最。学业导师发挥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仅2011级本科生中就有50%以上同学参加了学业导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
三、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改革人事聘任、薪酬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在认真调研论证、形成广泛改革共识的基础上,学校以新一轮教师聘任为契机,实施试点学院以“AB轨”为核心的教师聘任、薪酬与考核制度改革。
1.建立AB轨差异化考核与薪酬体系
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个教师的潜能是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目标。建立聘任、薪酬及考核体系,实施有约束力的AB轨差异化管理。A轨采用学校传统的考核和薪酬体系;B轨是在A轨基础上,增加了对教学、科研以及标志性成果的量化要求,试行年薪制。学院现有教师根据条件均可自行选择进入A轨或B轨,新引进教师全部进入B轨。教师晋升晋级时,B轨人员优先考虑。打通AB轨通道,建立流转退出机制。AB轨条件是开放的,并不固定资格人数,只要完成相应的任务目标,都能够获得相应等级的奖励。A轨教师如果聘期内完成了B轨岗位所有考核任务,可以实行B轨岗位薪酬;如果超过了A轨岗位任务,但还未达到B轨任务目标,经学院聘任薪酬考核委员会同意,可在聘期结束时根据相应的政策给予一定的奖励。B轨岗位教师如果没有完成B轨岗位任务,但完成了A轨任务,则按A轨发放薪酬;无论A轨或B轨,四年聘期考核不合格的,在下一个聘期时都要降级、转岗聘用或解聘。新聘期考核方案在充分考虑教师利益的基础上,明确了现有在职人员、新进人员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安排。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现在职教师,在下一个聘期时将采取降级聘用或转岗聘用的措施,对于新引进的人员(2012年以后引进的人员),将采取非聘即走的措施。同时,为了保护教师的长远利益,在教师退休时,将以在岗期间曾经考核合格的最高聘任职位为退休后待遇的基本发放标准。这一制度性安排,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考核结果难以兑现的问题,而且为教师岗位流动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
2.实行教学考核与科研考核并重
教学水平是教师工作的基础。试点学院教师考核方案中将教学工作考核与科研效果考核并重,细化教学工作的考核指标,包括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学生指导、优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研究性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成果奖项等,都纳入考核体系,并量化成指标,与科研权重并列,并且不可替代。尤其强调本科教学一票否决制度,即教授必须每学年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量不低于32学时,副教授不低于64学时。在教学质量要求上,对教学评价后10%的予以警示和持续跟踪,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这项改革从制度上确立了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聘任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教学的岗位职责和教学业绩导向,从整体上促进教师由原来以科研为中心逐步转变为教学和科研并重。
试点学院教师聘任、薪酬和考核体系改革方案经过认真研究和广泛讨论,已于今年1月正式实施。在新聘期签约过程中,全院190名教师全部顺利完成签约,有15%的教师积极申报了B轨岗位,经过学院聘任与考核委员会综合筛选,19名教师签订了B轨,有两个教师团队签订了团队考核任务。学校已投入500万元用于试点学院薪酬改革。
教师管理体系改革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改革初见成效。全院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普遍增加,积极性显著提升。同时,积极参与优质课程建设等工作,认真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指导工作。目前,在全院老师的各种类型科研项目中,1/4的项目有本科生参与,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初步形成。2012年以来,学院的科研经费总额连续两年均超过5000万元,在全国经管学院中名列前茅。高水平科研项目不断取得突破,发表高水平论文明显增长,科研获奖也取得历史最好成绩。2012年共发表SCI、SSCI、EI检索论文53篇,比2011年增长了一倍多。
试点学院教师管理体系改革是在历史悠久的老学院基础上实施的改革,既保护了原有教师积极性,探索了提高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又最大限度地与国际接轨,为引进人才和高水平教师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四、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要建立现代学院制度,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我们把改革重点放在理顺校院关系、学院内行政与学术的关系、学院内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三个关系”上。
理顺学校和学院的关系。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这一制度改革过程中,突出了“放权”和“规范”。“放权”是在明确校院两级管理和监督职责基础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事管理、学生招录、综合预算、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并为试点学院设立政策特区。“规范”就是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基础上,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形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规范学院党委、院务会、教授会、教代会的职责与相互关系,健全院务公开制度和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探索符合学院和学科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考核体系。
理顺学院学术与行政的关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度分离、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是试点学院完善治理结构的基本理念。试点学院从2011年起就开始着手研究学院章程的修订和完善,明确了教授委员会在学术领域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学位授予、本科教学,以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重大学术事项中具有审议与决策的权利。同时,积极探索学院党政联席会与教授委员会决策、监督和执行的协调机制。
理顺学院学科之间的关系。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人财物支持,需要将学科管理与行政管理有机结合。2013年5月,试点学院适应按一级学科管理的趋势,积极探索并建立按一级学科进行管理的分院制,以一级学科为基础,成立了“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管理工程学院”等分院,分别对应“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和工程”一级学科,用分院制的方法推动学科建设和行政管理相互协调和统一。在职能分工方面,学院侧重于宏观规划、资源调配、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招生就业、学生工作以及专业学位培养和评估评价等;分院主要集中开展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等与学科相关的工作。分院制探索了按照一级学科开展学科建设的新模式,有助于各学科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助于学院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能,更有效地将学科发展与学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理顺以上三个关系,试点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办学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了宏观层面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度分离,微观层面两者相互统一的制度新格局。教授主动参与决策,参加学院事务的积极性得到明显增强;教师参与学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热情也得到明显提高。
试点学院综合改革从研究论证到全面实施虽然只有3年的时间,但是改革已初显活力和效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会更加凸显,改革将进一步进入“深水区”。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勇于探索,不辱使命,坚定不移地把试点学院综合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