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日期:2024-12-03 阅读次数:


东南大学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使命目标,聚焦科技成果“不想转”“不会转”“缺钱转”的堵点难点问题,从体制机制、源头供给、资源集聚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健全体制机制,激发成果转化动力。一是完善机构设置。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下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合办公室。整合科研院、技术转移公司、资产管理处、资产经营公司、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部门职能。设立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校内专门二级管理机构,纳入学校科研体系。二是优化服务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一门式”服务窗口,提供成果转化政策咨询、转化方案设计服务,受理成果转化项目申请。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办法,开展试点工作,明确职务科技成果国资单列管理,创办或入股企业100%赋权。探索开展股权奖励,科技成果转化作价投资70%股权净收益为科技成果完成人及在转化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团队人员所有,30%归学校所有。成立“东大校友科创转化基金”(首期1亿元),用于投资学校师生和校友成果转化项目。三是强化政策激励。将成果转化列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可选基本条件和专任教师年度考核工作量。探索出台横向项目经费包干制、阶梯式管理费和提高劳务费比例等一系列政策,增加科研人员对横向经费的自主权。

强化科研攻关,加大科技成果供给。一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深地深海等国家战略科技前沿领域,引导开展一批引领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预研,并积极落实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二是持续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纳米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和农业、能源、材料、信息、生物、医药、制造与工程等应用基础领域开展研究,大力实施优势理科攀升计划,揭牌成立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三是加快推进重大平台建设。积极建设国家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国家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集聚内外资源,提高成果转化效能。一是推动校地深度合作。深化与地方政府合作,与苏州、常州、南京等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服务6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作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参与建设“节点”高校,推荐信息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成果,支撑江苏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近五年,学校“四技”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76.87亿元,其中在江苏的合作转化占学校转化总金额的65%,支撑江苏企业立项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78项,获批金额23.61亿元,合作金额位列全省第一。二是加快推进校企协同。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9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建东南大学—无锡同惠电子先进功率芯片测试等8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024年,新签校企产学研项目616项,合同金额4.61亿元,新签知识产权许可转让合同74项,涉及专利147件,获华为公司“难题揭榜”“火花奖”6项。三是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建成首个6G综合试验平台,率先在全球发布6G白皮书。牵头建立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中澳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

——教育部2024年12月3日


特别声明: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TOP